【天地之間.五道分明。善惡報應.禍福相承。身自當之.無誰代者。】
所以「天地之間」總起來,這個「五道分明」啊,這五種道路很明白啊。
「善惡報應.禍福相承」,修善得福,修惡得報。你來生這個善惡所做的,都得了福跟禍,都有。所以,來生乃至有福又有禍,相接著而來的。因為這一切,咱們眾生所做的都不純哪,所以往往好著好著忽然間壞了,壞著壞著忽然間又得點好事,這就是因果很錯綜在裡頭。
「身自當之」,都是你自己來承當。沒有誰能替你的。該生病、該開刀,甚至於要受種種折磨。甚至於有人身上插五根管子,插了很久很久。這位法師插了五根管子,插得不可耐,就拔掉,太痛。拔掉之後,別人又給塞進去,這麼長的管子都是血。這個苦,沒有人能替你,只有你自己承當。
【善人行善.從樂入樂.從明入明。惡人行惡.從苦入苦.從冥入冥。】
「善人行善.從樂入樂.從明入明。」善人所行的都是一些善道,行的都是些善的事情。「從樂入樂」,他這個行善本身就很快樂,說「為善最樂」,什麼快樂?你做善事最快樂,那遠遠不是那喝一杯的味道。今天真正幫助了人,今天真正是做了好事,是利益了眾生,這個是最快樂。「從明入明」,從光明再入光明。咱們行善,這就是從樂再得樂;繼續又再修善,你這就是光明啊,最後能得到往生極樂世界,那就「從明入明」,那永久的光明了,大光明了。
惡人可不是這樣啊!惡人就行惡,他是「從苦入苦」,他做的是苦事。上次我就說過一次,看見這些人在狂歡,我在年輕的時候,始終都覺得……。所以親戚有許多什麼典禮,後來我都不去。年輕的時候不能做主,媽媽說要帶著去,只能跟著去,等到要徵求我意見的時候,我一律都不去。這些結婚什麼什麼,我看著都是苦。那些什麼狂歡哪,什麼事,可悲,非常可悲!不要等席散人空。
那做苦事就更苦了,「從苦入苦」,只有再得到今生來生受更大的、更苦的結果,最後入到地獄。入到地獄之中,更是互相殘殺,地獄中的牛頭馬面要來責罰你一樣;而地獄中的眾生,你碰了我,我碰了你,互相報復。就跟咱們公共汽車上,你捅我一下,我捅你一下,最後就要掏出三棱刀子來扎一刀,他的苦就是這樣。你看,你把那個麻雀,咱們放生,它互相就鵮腦袋,都鵮破了,因為它很苦,它不能飛翔,它就恨,彼此互相就啄,啄成一個一個腦袋全是破的。在地獄中更是如此。
「從苦入苦.從冥入冥。」入在幽冥裡頭,一天比一天黑暗。
【誰能知者.獨佛知耳。教語開示.信行者少。生死不休.惡道不絕。如是世人.難可具盡。故有自然三塗.無量苦惱.輾轉其中。世世累刧.無有出期。難得解脫.痛不可言。】
這種情形誰能知道?唯獨有佛知道。所以這些事情,只有佛才能開導我們,真正說得出來。佛就用佛的教言開示眾生,但是能夠信、能夠接受的非常少。
因此「生死不休.惡道不絶。」這個生死輪迴就沒有休止,老要輪迴,惡道就不會絶,所以這地獄永遠不會空啊。
「如是世人.難可具盡。」這樣的世間人,是說不盡哪。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三惡道,無量的苦惱,大家在這其中輾轉哪。
「世世累劫.無有出期。」多少世、多少劫,沒有出去的時期。「難得解脫.痛不可言。」不容易得到解脫,這個痛苦是不可說了。
【如是五惡五痛五燒。譬如大火.焚燒人身。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。】
「如是五惡五痛五燒」,這五樣事情。「譬如大火.焚燒人身」,就好像著了火了,大火啊!活著在燒你,燒這個人的身體呀。
「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」,如果人能夠在這種世間,在這種五惡之中「一心制意」,這四個字要注意。所以「慎勿信汝意」,這個告訴你「制意」,要自己管著自己,管什麼?管你自己的意呀。首先就是要「一心制意」,制意就是要能發現自己的毛病到底是在哪裡。人人都有個病,個個都不一樣,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。你先要把那個主要的,不要去管那些枝枝節節。你不能等開悟,這個事是在開悟之前,應當都把它做到頭的事情。
自己要知道自己,知道自己思想上、見地上病在哪裡。這一步很不容易,要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它就是叫你不容易認識你自己,所以叫做自欺欺人嘛。他先是自己欺騙自己,先得把你自己先欺騙住了,你然後才可能欺騙別人。沒有一個人不自欺的,所以「自知之謂英,自為之謂雄」,你要是能夠自知、能夠自為就是英雄人物,不是普通人。你不能自知,所以要自知啊,要制這個意。
「一心制意」,就是整個的心就在辦這件事,叫做一心制意。你不是二心二意的,不是可有可無的,你整個的精神就要管這件事,制你的意。你今天想要制你的意,你先要問,我的「意」到底是什麼毛病。你不知道病,你怎麼「制」啊?你要是開刀,你把那個好的地方拿掉了,那個病還在那兒,這有用嗎?只有更壞,要「一心制意」。
【端身正念。言行相副.所作至誠。獨作諸善.不爲衆惡。身獨度脫.獲其福德。可得長壽泥洹之道。是爲五大善也。】
「端身正念」,身要端,念要正。「言行相副」,所說如所行;「所作至誠」,要誠懇,不要虛假,這個虛假是很壞的事情。我們這裡倒沒有人有這個毛病,特別喜歡虛假。但是確實有,他這個習氣很重,他幾乎是一說就是假話。所以這個事,大家就是說,我們知人也得知己,要照鏡子。現在幸虧我們這方面不是很嚴重,所以眾生難度就在這些地方,要「言行相副.所作至誠」。
「獨作諸善,不為眾惡。」要做諸善,不為眾惡。就是惡都不做了,這樣你就可以度脫。你度脫之後,你可以得到福德,你行善得到善報。
「可得長壽泥洹之道」,這個「長壽泥洹之道」,你要往生就都是無量壽,都要成佛,這是涅槃之道。
「是為五大善也」,這反過來,把這五惡倒過來就是五大善。
這一段主要說的是「人天乘」,一個人如何做好人,如何行善,如何……。所以佛法這個「五乘法」就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翻譯到中國,中國就把「人天乘」的法沒有怎麼翻譯。因為中國有「孔老之教」,人天乘基礎很好了。實際上佛法整個的是五乘。
有人對於「人天乘」就輕視,說這個是很淺哪。這裡舉一個公案,當年鳥窠禪師,弟子會通跟他告別,待了多少年,會通待不住了,走了。他〔鳥窠〕就問:「你為什麼走?」他說:「我要到別處去,求佛法去。」鳥窠說:「你為這個!怎麼不早說呢?你要求佛法,我這也有嘛,你怎麼不早說。」他就磕頭求。求,他身上就找找找,衣服上就找到一根布毛,一吹,把布毛吹走了,會通開悟了。
所謂這「吹布毛」,這個事讓白居易聽到了,白居易那時候正是他寫《琵琶行》的時候,正在那兒;聽到了,就上山見鳥窠禪師,他也希望鳥窠給他吹吹布毛。鳥窠告訴他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白居易就輕視這兩句,不滿意;他說,這兩句「三歲小兒也說得」,三歲小孩也會說。他就說:「八十翁翁行不得。」你說三歲小兒都會說,八十歲的老頭也做不到。因為你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惡你都不做,眾善都奉行,我們到了八十歲也行不到。
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分別了,以為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這兩句是淺,「吹布毛」是深,是白居易呀;以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跟「吹布毛」這平等平等,那是鳥窠。他並沒有瞧不起人嘛,你來的是太守,隨機說法,這個對於你正好嘛。但是一迷一悟,就差天淵了。所以說是,如果是法法都圓哪,「人天乘」就是「一佛乘」。所以我們對於「人天乘」,這一點我們應當有個提高的認識。
實際上這一品所說的是濁世的惡苦,都是事相,實在也是圓顯自己的心哪。我們不要以為只是極樂世界那種莊嚴是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,那些「依正」都是顯我們自心;那個《地藏經》裡頭,那些個種種地獄現象,那些銅牆鐵柱,都是自心。所以這裡頭所說的這種種,也都是自心哪。
所以《彌陀要解》說,「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」,這是穢土,這個「穢」就是自心所感的,自心的「穢」當然不要嘛。你自己心裡頭為什麼要它穢啊?「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」,因為是自心淨,那當然我要求,要保任哪,要保啊。所以你這厭穢須要捨,捨到究竟,沒有可捨了;欣淨土也須要取到究竟,也沒有可取了。要到這個時候,取捨到極點的時候,跟「不取不捨,亦非異轍」。
如果不從事這個「取捨」,沒有欣慕極樂,沒有厭離娑婆的心,只是說「不取不捨」,這個不但不高,而且這有毛病,這叫做「執理廢事」,你執著了理,廢掉了事。你執著了理,廢了事,你這個理就不是圓的了,所以你這個理也要打個引號了。如果你能夠了達全事就是理,全波就是水,波是事相,水是本體。波是什麼?整個的波是什麼呀?不都是水嘛!所以「若達全事即理」,你取也取的是理,捨也捨的是理,你「一取一捨,無非法界」啊。所以蕅益大師這一段話是非常殊勝,蕅益大師九天寫出來的〔《彌陀要解》〕,所以這個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,九天寫出這麼一部著作。
憨山大師寫這《楞嚴經通議》,凡是從腦子裡出來的東西都不要,所以這才真正是「慎勿信汝意」,因為腦子裡頭出來的都是「意」。大家都想寫幾句東西,但不知道你那東西沒價值,你腦子裡出來的。人家憨山大師,腦子裡出來的東西不要,那才寫出幾句,那句句都可以要。
今天就供養到這兒,大家歇一歇,喝茶,哈哈哈哈。